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江西台记者李先 黄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毛笔,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被冠以“华夏笔都”之名的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墨迹浸润笔端,毛笔制作技艺延续1600多年,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全国80%的毛笔都产自文港。
文港镇的不少村庄都保留着制作、销售毛笔的传统,若论及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则非周坊村莫属。笔传匠心,深刻制笔基因的周坊村,近年来从发展毛笔制作传统手工业,到鼓励毛笔文创产品开发,再到依托毛笔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笔锋中的守正与创新,让穿越千年时光的笔韵风华依旧。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村的“王牌”》8日推出《墨香氤氲处,笔锋见真章》。
文港镇东南,中国传统村落周坊村坐落于抚河之畔。墨香氤氲的村巷里,家家户户的笔匠屏息凝神,128道繁复的毛笔制作工艺流转指尖。国家级非遗项目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鹏程也在埋头赶制一批新笔头,根根笔毫经其反复梳选、对齐,毫尖如笋、腰身如锥,成品书写时能助力字迹行云流水、刚柔相济。
周鹏程说:“一支毛笔,80%是在工艺上和配方里,都是这些毛放在这里,要如何进行搭配。比如羊毛,毛的部位也不一样,肚皮上的、颈上的、腿上或腿下的,都特别有讲究;毛锋要放在哪个位置,也是很微妙的,上下差一毫米就不一样了。如果搭配得不对,那支笔写字就‘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写不出来。”
今年71岁的周鹏程生于周坊村一户毛笔制作世家,8岁学习制笔,至今仍每天做笔超10小时。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登门拜访,周鹏程便根据他们擅长的字体和用笔习惯,琢磨出专属配方后定制毛笔。没有万能的搭配“公式”,只能靠悟性终身研习。
周鹏程的儿子周晨旭(右)和孙子周宏骏(左)也在传承毛笔制作技艺(央广网发 记者韩雪莹 摄)
这一时期,像周鹏程一样坚守匠心又勇于创新的年轻笔匠不断涌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周坊村为中心向文港镇辐射的制笔业迎来新繁荣。1988年,祖籍浙江淳安的李小平随父母迁至这里,15岁的少年自此与毛笔结缘。
李小平表示:“那个时候,我能看到的周坊村做毛笔,是家家户户都做,实际上是一个很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手工行业,我觉得只是一个生计或者是一种副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就在周坊村这种环境中,通过学习制作毛笔,只靠制作就实现了奔小康的过程。再到2000年以后,又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我从原来做手工艺变成一名厂长、再变成经营管理者,然后做展会、在全国发展经销商,这显然就进入到现在大家熟悉的商业领域了。”
从小学徒一路成长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李小平还参与了中国毛笔国家标准的起草。在他的视野中,这些年,毛笔制售产业的发展变化清晰可见。
在文圣阁笔业的工厂里,工人手持细韧狼毫或温润羊毫,整理、脱脂、去绒、分片、切衬……即使是流水线生产出的大众消费品,“周坊村制造”的艺术与智慧,依然呈现于工人在每道工序中对笔性的精准把控。文圣阁笔业主理人张译文回乡创业近十年,在她的认知中,指尖的脉脉传承,成就了一支毛笔“尖、齐、圆、健”四德兼备的品质境界,匠心适用于针对任何一类用笔群体的产品打造。
张译文的工厂生产的毛笔产品主要面向企业用户,包括市场上大部分售卖毛笔的知名文具品牌以及一些出版社等。很多热卖的文创产品中也有文圣阁的身影,比如一款故宫文具礼盒中的两支毛笔,还有某知名酒业品牌推出的“一笔臻樽”限量珍藏中的巨型笔头。千年雅韵在文化创意中焕发新生,而联名文创之外,张译文更看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广后民间的广阔市场。
张译文展示酒业品牌定制文创产品中的巨型笔头(央广网发 记者韩雪莹 摄)
李琳飞大学毕业后在他乡做过毛笔实体销售,近些年回乡依托互联网推介家乡好物。“一支毛笔链接数字消费”,网络直播也链接起五湖四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在周坊村的“中国毛笔第一村书画体验馆”,一批研学的孩子沉浸在“水盆”工艺的体验中。南昌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华荣做了44年毛笔,他常觉得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的毛笔制作技艺,相比自己亲手做出多少支毛笔来,或许更有意义。
从周坊村到文港镇,一幢幢赣派民居鳞次栉比,毛笔造型路灯、毛笔雕塑装饰点缀其间。一笔生百笔、笔杆发新枝,从传统的狼毫、羊毫,到西式油画笔,再到2024年创造了8.5亿元营收及2200万美元出口额的化妆刷、美甲笔,古老的笔毫承接着厚重文脉,也续写着多彩未来。进贤县毛笔研究会会长朱细胜认为,历经千年沧桑的周坊村毛笔,在现代产业的土壤中蔓延生长,坚守与嬗变的辩证中,仍要筑牢传统技艺的根基。
朱细胜说:“很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靠父传子、师带徒,但这只是在一个点上传承,而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传承很难。如果能把它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文字,就能够传承千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现在已经形成十多万字的文字,一部分是传统毛笔的历史文化,更主要的是在技能技艺、原材料应用方面,把每一道工序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这道工序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做毛笔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等。”
进贤县打造“晏殊故里 进贤文笔”区域公共品牌(央广网发 记者韩雪莹 摄)
“中国毛笔第一村”的传奇还在续写。朱细胜表示,未来,“进贤文笔”还将发力行业标准的制定,让笔匠指尖流淌的温度,更好守护千年技艺与文化血脉。
毛笔,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被冠以“华夏笔都”之名的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墨迹浸润笔端,毛笔制作技艺延续1600多年,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全国80%的毛笔都产自文港。